新华社南京7月6日电(记者姜帆 郭奔胜) 7月2日至6日,中国回族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──“小经”文字,在南京大学首次展出。这次展览显示,被海外学者认为已经死亡了的“小经”文字至今仍在被使用。 小经,也称“消经”、“小儿锦”、“小儿经”、“狭经”等,是一种拼音文字,采用阿拉伯、波斯字母体系拼写方言,共有36个字母,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。除回族外,“小经”文字还为东乡、撒拉等民族所使用,是回、东乡、撒拉等民族共同的书面语。 据推测,“小经”文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,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,特别是在一些汉文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的偏僻地区。随着这一文字的使用范围变小,古老文献散失,中国专家正在加强对其的抢救和保护。 目前,海内外学术界均十分重视对“小经”的研究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,南京大学率先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。近年来,在欧盟驻华代表处的资助下,南大民族与边疆研究所“小经”课题组2002年2月至2003年3月间,行程万余里,前往西北各省进行实地调查,收集了大量“小经”文献资料。 南京大学举办的展览分“前人研究成果”、“经学文献”、“工具书和词汇”以及“世俗文献”几大类。据南大民族与边疆研究所所长刘迎胜教授介绍,这几类资料中,“世俗文献”最为难得。 他说:“目前海内外收藏‘小经’的只有南大和日本京都大学,但日本收藏的主要是经学文献,而没有世俗文献,所以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‘小经’这种文字已经死亡。但从我们考察的结果来看,‘小经’并没有消亡,在西北很多汉文不发达地区至今还在使用。而且它不仅仅是─种经堂语(中国伊斯兰教寺院教育用语),更渗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收集到的这些世俗文献资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 记者看到,世俗文献资料中有用“小经”文字写的账本、遗书、唱词等。目前南大收集到的距今时间最短的一件“小经”世俗文献资料,是一对青年男女在2002年11月底写的一封情书。 http://www7.chinesenewsnet.com/MainNews/SinoNews/Mainland/070620030947L:407279509.htm |